第八百三十四章 弃笔从戎的书生(三更)-《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只不过,方孝孺终究还是儒得太多了,以至于处处以儒学思想为主,忘记了朱允炆的性情,忘记了大明的国情。

    朱允炆是一个不允许大明子民被欺负的君主,谁欺负,就揍谁的性格。

    大明的国情是文胜武昌,朝廷既大兴文教,兴办教育,又推动武举考试,推崇尚武,还大肆宣传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。

    在这种大环境下,大明唯一的选择,那就是宣战。

    如此显而易见的事,也值得在朝廷上闹起来,实在是令人费解,唯一的解释,那就是方孝孺进退失据,下了昏招。

    在刘儁、徐辉祖谈论儒生的时候,西安府学的钟声敲响,八十余生员从学堂中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霍邻、宣青书肩并肩走着,看着黄昏的夕阳,霍邻放缓了脚步。

    宣青书感觉到霍邻没有跟上来,不由卷起手中的《春秋》,回头看向霍邻:“为何不走?”

    霍邻看着夕阳,轻声说道:“你听到消息了吧,燕王带十万大军西征,眼下就在这座西安城中。”

    宣青书回头看了看落日,又看向霍邻:“我不仅知道燕王带兵到了西安,还知道你完不成课业,明日就会挨孙训导的戒尺。”

    霍邻嘴角有些抖动,孙长威训导了不得啊,惹不起,此人可是见过建文皇帝的,还参与过社学、县学、府学教材编撰,严厉的很。

    “我听说国子监有个兵学院,兵部、五军都督府乃至京军中的官员、将领都可能是他们的训导。可怜我等所在学府,只有一本《兵策》教材。”

    霍邻埋怨道。

    宣青书连忙拉着霍邻,警告道:“你还在学府呢,可不敢乱说学府的不是。”

    霍邻跟着宣青书走向明伦堂,晚间在这里复习课业。

    坐在明伦堂中,霍邻看着默背《春秋》的宣青书,低声说:“帖木儿一定会东征,对吧?”

    “应该是的。”

    宣青书心不在焉。

    霍邻拿起毛笔,在纸张上简单地画了一张舆图,点了点,说:“帖木儿东征,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亦力把里,然后再图谋与我大明决战,你想想,我们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,将整个西域收回来?”

    宣青书皱起眉头,有些不耐烦地说:“整个西域?你想什么呢,朝廷只是派出了十万军队,这个兵力最多也就是守住西北不失,怎么可能有余力去图谋西域?忘记了,朝廷征安南时,为了彻底控制安南,可是派出了三十万大军啊。安南不过是弹丸小国,尤且需要三十万大军,如此广袤的西域,十万不够用,远远不够。”

    “那为何朝廷不多派给燕王一些兵力?既然要西征,一劳永逸不是最好的吗?错过了这个机会,朝廷很可能会丧失夺回西域的最后机会!”

    霍邻忧愁地说。

    宣青书有些无语,将《兵策》拿了出来:“纸张谈兵也应该知道后勤吧,你连后勤都保障不了,哪里来更多的军队?我劝你还是安心背诵《春秋》,莫要讨论什么西北军情了。”

    霍邻无奈地叹了一口气,翻看着《兵策》,看到一句“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”,不由起身,对宣青书说:“我要出去一趟。”

    宣青书摆了摆手,示意请便。

    霍邻深深看了看宣青书,拿起《兵策》就走出了明伦堂。宣青书嘴角默念着《春秋》,目光落在了桌案上的西北舆图上,粗糙的线条,简单的形势,透着不简单设想。

    夜色笼罩,光线黯淡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