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当县学宫教谕、训导,每个月才领多少粮食,养家糊口都难,若不是生员偶尔送点猪肉、粮食当“束修”,怕是早饿死了。 若县衙愿意给一个月两贯钱,那说什么都得干。 “我倒认识一些故人,就是不知能否说动,罢了,写几封信试试吧。” 刘桂笑了起来。 孙统仰着头,思考自己应该拉谁过来帮忙合适。 顾正臣看着县学宫,吩咐道:“句容学院,就建在这县学宫吧,向外扩建,多建房屋、课堂。至于县学宫,便迁至郭家的一个小院里慢慢重造吧,朝廷再开科举,恐怕要等个十多年,一时半会留着县学宫也没用处。” 刘桂有些错愕,连忙问:“县尊的意思是,未来朝廷还可能重开科举?” 顾正臣笑道:“科举取士已深入人心,朝廷此时停罢,可不意味着一直停罢下去。随着文教推行,读书人增多,朝廷重开科举是必然之事。咱们句容学院此时开设,十几年后,说不得能出几个举人、进士,你们可要多用心才是。” 刘桂、孙统对视一眼,对未来很是期待。 朝廷没了科举怎么行,只靠察举人才,时间长了,定会落入窠臼,大户大族巴结知县或教谕,掌握察举权,从此之后,寻常百姓子弟再无仕途之路。 如今听县尊说朝廷未来还会重开科举,顿时舒了一口气。 火寻、马术、古贵、赵传这些人很老实,尤其是观礼杀头之后,更是勤快。 说来也奇怪,一群草原上的粗糙汉子,学起来木匠活竟很快,这一度让顾正臣怀疑他们在草原上到底是放羊去了,还是砍木头去了。 这倒是帮了县衙不少事,营造的事,只需要在老匠人的安排与带班下,他们总还是可以胜任。 织造大院布置有织机四百,日产棉布从最初的五十匹开始增加,至十月底时,日产棉布已达到了一百匹,随着三班倒制的执行,作业效率有望进一步增加。 在积累了五百匹棉布之后,顾正臣便找来顾诚、胡恒财、孙二口、徐二牙等人,这些人已不住在县衙,而是成为了与两座大院对接的商队。 第(2/3)页